文/財經大眾聲
小說、連續劇、電影等等,人們總是喜歡那不存於現實中的虛幻存在,將自己融入其中,暢遊在不真實的幻影世界。然而,無論有多夢幻、有多龐大,泡抹始終會破裂,那美好的一切終將成為幻影。
近日隨著全球股市不斷攀高上漲的熱絡情勢,市場上開始有不少的憂慮擔心金融泡沫再次重演,那些經歷過歷史上巨大泡沫危機的傳奇人物們紛紛發出警告訊息,警告著全球金融的崩盤。然而股市卻依然向上邁進,難道泡沫只是如虎姑婆故事一般用來嚇投資人的虛擬故事嗎?不,當然不是,相反的在這門庭若市的股票市場中,每個人都知道泡沫確實存在,但沒有人認為自己會是最後一個「傻瓜」。
美國知名的金融歷史學家查爾斯.金德柏格( Charles P. Kindleberger )在1989年出版的《瘋狂、恐慌與崩盤:金融危機史》中,將資產泡沫化分成五個階段:錯置、繁榮、過度交易、鉅變最後歸於平靜。
圖片來源:金德柏格明斯基模型
因新技術變革或大規模的市場面外在衝擊,使投資人預期市場將出現重大改變,此為錯置期。多數的金融泡沫起因都與創新技術或是極低的利率有關,例如2003年6月聯邦基準利率降至1.2%,為房地產泡沫埋下了種子。
再來,隨著基本面的改善戴起來股價的上漲,此時媒體新聞大量報導著股市的繁榮,豐富的報酬吸引著人們投入市場,害怕錯失了千載難逢的致富機會引發了一波投機的熱潮,緊接著很快地進入狂熱的階段,資產商品的交易量價爆發,槓桿的加倍使用,更加速了金融猛獸的失控。此時市場上的投資人們早已把風險拋到九霄雲外了,為股價的新高點歌頌、沉醉於上漲題材的弦律中,即使一切都美好的不像是真的,人們依舊趨之若鶩爭先恐後的參與這紙醉金迷的盛大派對。
接著來到了第四階段,聰明的資金已經注意到泡沫即將破滅的徵兆,知情的人士開始拋售部位、獲利了結,將價格高漲的資產出售給後進的「傻瓜」,一直到越來越少新的「傻瓜」進場,價格開始惡化,最終迎來的是泡沫破裂的恐慌。
翻閱歷史上的金融泡沫,從著名的荷蘭鬱金香狂熱、讓牛頓也受害的南海公司泡沫、1929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20世紀以來的諸多經濟泡沫,這些事件前後相差數百年之久,發生的地點也不同,然而它們的成因及演變卻又驚人的相似。1990年台股崩盤也是一例,1951年~1981年臺灣以勞動密集作為出口導向,連續4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9%,替臺灣賺取了大量的外匯,於1988年底臺灣外匯存底僅次於日本,約有760億美元,也就是「臺灣錢淹腳末」的時代。在經濟高水準的成長率下,民眾收入大幅提升,龐大的資金自然會想找到好的投資去向,而券商執照的開放讓臺灣股市成為了一個大型資金的蓄水池。大牛市的時代下,任何人隨便選股的策略平均都可以獲得8%的月報酬率,更妄論大膽的投機者開大槓桿的報酬,這樣的賺錢速度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參與股市。這段期間活躍交易帳戶從60萬戶被曾到460萬戶,街頭巷尾無論是不是真的懂股票,所有人都在談論著從股市賺了多少錢。當時單日最高成交量約76億美元,交易量等於同時期的「紐約交易所」和「東京交易所」的總和,然而從企業的淨值總和來看,當時的臺灣股市以顯得被高估的非常誇張。
圖片來源:書廷理財日記
如同美夢一般,總有夢醒時分。1989年台股平均本益比達到100倍,當時全球多數國家的股市本益比都在20倍以下。在泡沫破裂的前夕,1990年2月12日加權指數達到了12682點,隨後像如自由落體般一路狂跌。同年10月12日,僅僅八個月的時間加權指數僅剩下2485點,也讓當時經歷這一切的投資人將股票與賭博掛勾,並深怕著再次遇到股市崩盤的來襲。
圖片來源:書廷理財日記
即便金融危機相關的文獻玲瑯滿目,卻每個一段時間總會再度重演。人們的非理性行為助長了泡沫的成長,一旦貪婪變成瘋狂,即使人們清楚了解市場終將面臨修正或以悲劇收場,但他們依然選擇加入。近期全球股市表現頗有進入狂熱的氛圍,何時會演變成危機崩盤,沒有人有個確切的答案。
留言列表